大爷靠要饭月入一万五,称十几万存款算少的,唯一惋惜:没人传承
老人的一番言语,胜过十年学问!
没想到如今乞讨也能够达成经济独立。
有网友在南昌的八一广场碰到了一位乞讨的老伯,他不仅打扮时尚,还曾游历过世界各地。
更让人惊讶的是,这位老人的收入竟然超过了你在屏幕前的收入,他一天能够赚取五六百,一个月也至少有一万五的收入。
大爷在乞讨行业奋斗了几十年,算得上是走遍了南方和北方:桂林的山水、云南、深圳、丽江、大理,几乎全国没有大爷没踏足过的地方。
不仅如此,他还曾经出国,游览了法国、马来西亚以及许多欧洲国家,真让人羡慕,小编可从未去过!
延安要最多
如果要询问他在哪个城市生意最为兴隆,那当然是革命圣地延安,在一天内最高可接近赚取1000元。
网友询问老爷爷存款有多少,老爷爷回答乞讨的人一般不会存太多钱,接着又补充说十几万总还是有的。
这使得坐在屏幕前的月光族感到无比失落,没想到如今十几万元的存款已不再算是丰厚的财富。
谈到大爷的工作,他毫不感到羞愧,反而充满了自豪感。
他的名句“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既不被风吹,也不被雨淋”同样显得非常潇洒。
他还积极建议网友在年老时从事这个,将自己毕生所学传授给对方。
虽然这位老先生年纪已高,但他的知识水平却不容小觑。
他的文化程度是高中毕业,在他那个时代,能够完成高中学业的人并不多,能认字就已经相当不错了。
若谈及大爷是凭借什么特殊的机会获得这碗饭的,那可真是有其深厚的背景。
种地什么都种不出来
老人的父母都是务农的,完成高中学业后,他继承了家业,开始耕种,然而却没有任何收成。
一整年辛苦劳作,真是疲惫不堪,手头上所得却寥寥无几,农作物的收成连一家人的温饱都难以保障。
他认为这个职业并不理想,后来他察觉到自己村庄里有一位乞讨者,把自家的土地交给了农业合作社。
村民去上海乞讨,没想到赚的钱比在家务农要多得多,竟然能够养活整个家庭。
后来村里的人建议大爷也去乞讨,于是他们俩一起前往上海黄浦江边的堰公园,开始了他们的职业生涯。
刚开始大爷也是很不好意思的,不过在村友的鼓励下,大爷成功开始了自己的一次要饭。
从那时起就无法停止,持续做到了现在,他依然没有打算退休。
老先生在与网友互动时充满了激情,并向他们传授了自己的小窍门。
如果他想要回家,可以去救助中心,通常那里的工作人员会为他购置一张票,把他送上火车。
回到家中,老人用自己挣来的钱再购置了一箱食物,作为送给家人的礼品。
网友们听后都非常羡慕,立刻去请教大爷。大爷看到网友的气质独特,还希望他能成为自己的继任者。
毕竟等他离世之后,这一代的乞讨者也都年迈或已经去世,网友们这一代刚好接手。
这位老者还与网友们分享了自己一生的经验,表示这一行业没有门槛,主要依靠“厚脸皮”。
这句话究竟表达了什么?
只要不要太在意面子,放宽心态,就不必担心无法进入行业或赚不到钱。
听到这儿,感觉网友和朋友们也开始心动了,不知道毕业之后他们是否会付诸实践?
在这次网友巧遇后不久,就有人发现那位老人已返回延安,果然是延安所需求的多。
不过这次的服装打扮远不如上次,显得苍老了许多,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没有继承人而感到忧愁。
才刚过10点,老人的碗中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零钱,有10元的,5元的,最底下似乎还有一张50元的。
最有趣的是旁边竟然有一个二维码,毕竟如今大家已经很少使用现金了,这位大爷真是与时俱进。
老人一看到网友的录像,立刻面容变得温和了许多,还口里念叨着“祝大家新年快乐”。
网友笑评
老爷子已经非常搞笑和讨人喜欢,没想到网友们更是让我捧腹大笑。
这位说道:“我把这个视频发给我父亲了,几天后给他购一张前往延安的火车票。”
还有一位快要毕业的大学生在寻找就业建议时,意外地找到了一个乞讨的老者。
这位老先生每月的收入超过一万元,确实已经超越了99%的应届大学毕业生。
尽管从事某项工作需要热爱,但也能看出这位老人确实对这门技艺充满了喜爱,热爱就是最好的动力。
还有一位网友的留言真让我忍俊不禁:她曾在街头遇见一位可怜的乞讨老人,原本打算给老人一些钱和食物,但看到老人一直低着头,以为他身体不适。
尽管这并不是一个稳妥的“生计”,可是老人的乐观与幽默的生活方式值得我们效仿。
无论职位高低,生活中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所爱的生活方式。
不确定你在屏幕那边是否对这个行业感到好奇?欢迎随时评论!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深度好文计划#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